他视员工为兄弟

  2009-10-26



文/李韵琳

1993年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,当年仅有29岁的林福龙便单枪匹马到北京闯天下,为就职的美国调节阀门制造商艾默生过程管理(Emerson Process Management)开设中国办事处,以开辟当地市场。 

接下来两年,林福龙发现处处都是发展机会,想自己创业,因此向旧东家提出成为其中国分销商的想法。他说:“当年中国体制不是很健全,市场并不成熟,有很多发展机会。31岁的我还年轻,不怕难,不怕死。”

得到公司同意后,林福龙用了20万元积蓄,于1995年在新加坡注册了星域公司(Star Controls Engineering),隔年集中在上海创业。
 
13年后的今天,从事调节阀门的代理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业务的星域公司,是中国知名的阀门(Control valve)专家,代理的控制阀门为美国、英国和德国等地的著名品牌如Fisher、Richter、Advanced等,客户都是“重量级”企业,包括中石化、埃克森美孚(ExxonMobil)和壳牌(Shell)等。 

让现年44岁的林福龙能在异地熬出头的除了他的拼搏精神外,靠的是一批愿意与他同甘共苦的“兄弟们”。林福龙获选为今年企业家奖前15名。 

他说:“我有今天的成就,多亏有一批很优秀的员工。还记得创业初期,我和另外6名员工几乎是每星期7天24小时不眠不休地奋斗。我们可以忙了一整天,一起吃过晚饭后再回到办公室工作。我的一些员工甚至在办公室小睡两小时,隔天一早又出去见客户。” 

不畏惧挑战和新事物的林福龙,不但独自到异乡闯荡,也勇于使用新人,开业初期聘请的6名员工当时都刚从大学毕业,没有经验,由他一手培训。 

“开始的时候,我没有能力聘请有经验的人,所以请了刚从大学毕业的新人,然后亲手培训他们。13年后的今天,我还是喜欢聘请新毕业生,他们的吸收能力很强,可塑性高,也很能拼。今年,碰上金融危机,给了我机会聘请更多的大学毕业生,给予他们培训。一般的新手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才会上手,两年后,经济相信应该会复苏,到时候他们就能派上用场了。
 
“星域公司目前在新加坡、上海、成都、武汉和厦门聘用145人。虽然金融海啸拖累公司的订单下降,但林福龙坚持不裁员,而且还继续为员工加薪,增加培训。目前单身的林福龙说,公司就像他们的孩子,而员工们就像他的家人。 

“做生意不可能永远取得增长,必定会经过风风雨雨。要成为一家历久不衰的好公司,就必定要有好员工。所以在行情不好的时候,我更坚持要增加员工方面的投资。这么做是放长线,钓大鱼。”

靠自己争取每一个机会

与许多成功企业家一样,林福龙出身贫寒,父亲是杂工,母亲是裁缝,还有两个弟弟。林福龙从小就深深体会到要改善生活,就要靠自己去争取每一个机会。
 
林福龙在理工学院毕业那一年,祖母去世,留下位于实乞纳的一栋房子。家人决定把它卖了分家产,林福龙的父亲分得6万元。一直想继续深造的林福龙当时要求父亲把这笔钱投资在他身上,便独自一人到苏格兰念工程。他说:“一个人到海外念,我变得更坚强独立。我做生意会选择从事别人还没尝试的东西,到较少人去过的地方。
 

上海的业务起步后,林福龙于1997年决定到中国其他城市去开发新市场,第一个想到的是厦门。

“其实当时到厦门去,只因为我祖籍福建。那个时候的厦门并没有太多外来企业,也没有从事阀门业务的商家,但我想一定有人能用得上我们代理的产品,就一头栽进去了。近几年,有很多台商到厦门经商,使厦门越来越繁荣,我们在那里的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。”
 
虽然有眼光和胆识,但林福龙在中国经商并非一帆风顺。开始在中国卖美国的调节阀门时,当地企业因为技术没有那么发达,对进口货不了解,林福龙和员工花了很多时间与客户沟通,并以提供全套的售后服务为卖点。

“我们当初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。虽然星域公司只有短短13年的历史,但人们现在会把我们与国际百年老品牌做比较。这是我们的荣幸。” 

受惠于中国的崛起,星域公司的业务在过去13年来增长快速。1996年,星域公司的年收入达300万美元。去年,尽管下半年碰上金融危机,公司的年收入还是高达9500万新元。
 
林福龙说,这一次的金融海啸,除了有客户项目停止,导致订单减少20%外,公司所受的影响不大。“这是因为吸取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,我对财务管理方面更敏感了。当时我聘请了一名当地人帮忙打理财务,但因为中国那时候在资金管理方面并不发达,公司差点因为财务问题而做不下去。从那次以后,公司的财务有一段时间由我自己管,后来我把在新加坡的财务总监带到上海。公司目前从事较为保守的资金管理手法,所以在这一轮危机中幸免了。”

谈到未来计划,林福龙透露,希望开拓东南亚市场以及建立自己的品牌。 

他表示:“两年前,公司在新加坡研发和制造了一个开关阀门产品,把它命名为‘Univals’。我希望在未来五年里打响这个品牌的知名度,以便能更好地辅助我们供应商的调节阀门产品,实现我们成为顶尖阀门专家的目标。”
 
(摘自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,2009年9月16日)



< 前页

分享到: